hello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除了傣家竹楼还有哪些特色民居,雨林深处的傣家吊脚楼别有风韵)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珂 但堂寅 李响 汪洋 刘奕达
2022-01-31 08:00
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深处,曼旦村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傣族村落,这里距离西双版纳最繁华的景洪市有着近3个小时的车程。织布、捕鱼、割胶,村民们保留着古朴的农耕生活方式,而富有民族韵味的吊脚楼和充满力量感的象脚鼓舞,是傣族人在热带雨林环境中所生息繁衍出的文化符号。
象脚鼓舞,今年23岁的岩坎逢已经学了七年,吊脚楼前的这块空地,是他师父专门预留的练习所。这是整个村子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吊脚楼,楼里的空间一半是岩坎逢师父的家,另一半是象脚鼓的小型展示馆。对于傣族人来说,吊脚楼,是最适合热带雨林自然环境的民居形态,一楼的空间不仅有助于通风除湿,还可以堆放农具,饲养家禽。
曼旦村的吊脚楼有着非常典型的傣式特点:“黑、白、灰”布局。设置“展”作为露天空间,功能对外,光照充足。外廊是半室外空间,有屋顶无外墙,作为内外空间的过渡。而堂屋、卧室为私密空间,功能对内,少量开窗。这是傣族人赋予吊脚楼“白、灰、黑”的明度空间智慧。
对于傣族吊脚楼的设计智慧,来自瑞士的博哲若有着自己的体会:“傣族的文化很有意思的是,他们原来是跟大自然一起住,所以跟大自然有很不错的关系。”十七年前,博哲若就定居在西双版纳,利用当地的材料和传统的技术,建造了五栋隐映在森林里的吊脚楼,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岩坎逢来到嘎洒镇的二手木料市场,他要去实现一个犹豫了很久的计划:“我是从小在吊脚楼里面长大的,所以会对它很有感情,也有一份情怀,我说我有能力了,我想去做自己的房子,那我肯定是要住吊脚楼。”
建造一栋吊脚楼是傣族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老房子年久失修,年轻夫妇结婚成家,或者异地搬迁,都会修建新的吊脚楼,然而岩坎逢建新房有其他原因:“曼旦就是交通不太方便,所以我只能把吊脚楼建在了曼贺回,那边离机场离市区也很近,我希望让更多人看到傣族吊脚楼,然后到吊脚楼里面体验傣族的生活。”
岩砍逢知道,他脑海中的吊脚楼,和师父的吊脚楼,一定会有些“不一样”。他一直在犹豫,该怎么把在曼贺回修建吊脚楼的事告诉师父。但其实,年轻人的一举一动,早已被师父察觉到了:“现在徒弟都长大了,他们还是想出去看看,出去走一走。”
师父的这幢吊脚楼是他20岁时开始建造的,后来不断地翻新扩建才达到如今的规模,融合了日常居住和文化展示的双重功能。岩坎逢从曼贺回回来,师父有意无意地跟徒弟说起了自己的吊脚楼:“房子四方的柱子也有名字。有神柱、守柱等等,每根柱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含义,有名字有灵魂。”对于徒弟要到远方建房子,师父虽然不舍,但是不愿阻拦:“我的心里还是不好受的,但也没办法,就先给他们说,你们走出去看看,如果去不了的话,再回来也不迟。”
对于这座未来的傣族文化体验馆,岩坎逢有着自己的设计规划:“因为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再去住吊脚楼了,它有优点,同样也有缺点。它通风,但是可能它的缺点就是太通风了,也没有隔音,然后它的采光,它又不会开很多窗,可能就会比较暗。第一代它是全竹楼,后面就改为用木头,那是第二代。我这个的话可以说是第三代,我也会在这栋里面改良吊脚楼的缺点。”
民居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凝固体,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需求的转变,它们也在不断地自我完善、更新换代,给居住于其中的人们提供更舒适的家。中华民居仿佛一个个生命,它们各具特色,同时又在不停进化。
六十天,岩坎逢的吊脚楼平地而起。吊脚楼建筑主体完成的这天,和岩坎逢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们从各地赶来一起庆祝。这栋吊脚楼传承了最典型的傣式基因:曲面造型的屋顶,线条延伸到檐角时向上翘起,飞升飘逸之势避免了头重脚轻的视觉差异。屋檐下方有凤凰装饰,寓意给生活在里面的人带来祥瑞。
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傣族的吊脚楼,虽历经不断的改良和变迁,却总能有着完美融入大自然的模样。虽然宁静平和的吊脚楼舒适度有一定欠缺,但对于傣族人而言,它就是心之所属。岁月变迁,吊脚楼的生命力从未消失,在年轻人的点缀中,它巧妙灵动,生机盎然。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李珂 但堂寅 李响 汪洋 刘奕达 编辑:老徐)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