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李嘉诚香港演艺圈,停播的华娱卫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当然,华娱卫视停播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By 金凯娜
华娱卫视的落幕之路,走得颇为平静。
作为一家境外电视台,华娱十年间始终推行本土化战略,但广电总局在落地等方面日趋严格的监管政策,一直没有获得上星的资格,无法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节目形式落后,广告变现能力下滑,多重考虑下母公司TOM集团选择放弃。
李嘉诚曾经引以为豪的收购
1995年,新加坡华人蔡和平创立了华娱卫视,由于经营不善一度面临破产;
2000年,时代华纳控股华娱,因为水土不服,整个电视台举步维艰;
2003年,李嘉诚旗下公司TOM收购华娱卫视64%的股权,成为最大股东,随后开始一系列本土化改革。
《李嘉诚全传》一书里这么写道,“李嘉诚收购华娱卫视是一个进退自如、一举两得的生意。”通过华娱卫视,李嘉诚真正进入内地传媒和娱乐界。
随后华娱卫视开展一系列本土化战略措施,运营总部从香港移至深圳,在北京、广州、上海、福州和成都等地设立办事处,发展自办栏目,从原先的15%提升到40%。
被TOM收购后,华娱卫视和不少内地娱乐明星进行合作,推出自制节目:2004年李湘曾在华娱推出《李湘星运动》,全程参与制作,杨钰莹也主持了一档选秀节目《我是中国星》,歌手林依轮则开设过一档美食节目《林家食铺》,可以看出,华娱试图通过这些节目打开内地市场,获得收视份额。
尽管有内地明星加盟制作节目,也是首家在中国内地获得有线网络落地权的境外电视频道,但由于播放受到限制,总体覆盖面不广,仅在华南珠三角地区以及全国三星级以上酒店、涉外住宅小区可以接收。这些节目也没有获得足够的影响力,《我是中国星》在中国电视选秀史上籍籍无名,声势远不如同期的《超级女声》。
计划赶不上变化
根据官网显示,华娱卫视是一家二十四小时普通话综艺娱乐卫星频道,致力为国内观众引进亚洲乃至世界各地最新的娱乐节目,并同时提供具有创新意念及独特表现手法的自制节目。
它短暂的辉煌得归功于它精准的定位和眼光。
华娱卫视擅长综艺娱乐,在引进热门综艺和电视剧这方面占了不少先机,曾播出过不少热门的综艺和韩剧,例如《康熙来了》、《宫》以及这两年爆火的《来自星星的你》、《继承者们》。凭借这些电视剧和综艺娱乐,华娱卫视在珠三角地区的收视一度遥遥领先,甚至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在广东的观众中有一个观念,凡是最热门的港台日韩偶像剧,都会第一时间在华娱卫视看到。”
相比之下,其自制内容的影响力就不怎么明显了。主推的自制节目《教主来了》、《美丽最前线》和《娱乐台实力》集中时尚和娱乐题材,试图在年轻女性中取得突破,但是由于其形态较为传统,体量小,几乎没有取得进展。
华娱不是没有过革新和变化,但是从其两大主推上就可以看出,没落是其必然的结果。
当然,华娱卫视不是唯一死掉的电视台,深圳法治频道、九江市广播电视台文娱频道、天津时代频道都在死亡名单上,而最让人印象深刻,最唏嘘的莫过于曾经的香港电视巨头亚洲电视(简称“亚视”)的停播。
亚视的电视剧是几代人的记忆。
1980年亚视推出《大地恩情》,碾压当时TVB当家小生郑少秋主演的《轮流传》;1981年《大侠霍元甲》大受欢迎,成为首部引进内地的港剧,米雪的赵倩男、黄元申的霍元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1998年《我和僵尸有个约会》塑造的僵尸形象依然让人记忆犹新。
但是这样的发展没有延续到新千年,亚视管理层和股权多番变动,内地商人王征入主后依然没有改善,甚至是雪上加霜。王征入主后设立“打造亚洲CNN”的战略目标,而负债经营的亚视在财力、人力和资源方面都无法跟进;与此同时,另一股东蔡衍明和王征的矛盾不断升级,只注重于权力却不思改进,对亚视的经营困境视而不见,争权落败后,王征没有向亚视继续注资,又拒绝了多位有购买意愿的买家,导致行会停发牌照,回天无力。
当然亚视的停播不仅仅因为人祸,实际上整个香港的电视行业都在衰落,老对手TVB也是几年都没有推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港剧了。
覆巢之下
华娱卫视的死亡,给中国众多电视台又敲响了一个警钟,可以说,现在电视行业,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
所谓内忧,是指中国多级电视台的激烈竞争。
在中国,是中央、省、地和县“四级办台”,根据猫眼看娱乐的统计,在2010年,中国就有4000家电视台,24000多个频道。一省内,各级电视台之间无序竞争,相互瓜分观众群,覆盖效益降低;而如此多的电视台导致大量的重复制作、重复播出、重复覆盖,进而导致重复投入,增大了支出成本,也造成了很大的社会浪费。
外患则是便捷的网络电视。
随着网民数量的增长,电视观众的绝对人数和人均收视时间都在下降。中国央视索瑞福媒介研究的数据表示,近五年电视观众收视时长成现加速下降状态,除此之外,传统电视节目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足,电视观众大龄化、老龄化突出。
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选择网络视频,这不仅仅是指在网络上观看和电视台同步或者不同步的电视剧或者综艺,而是指观众们选择看只在网上播出的网剧或者网综。
细数16年呈现刷屏之势的剧集——《太子妃升职记》、《余罪》以及《太阳的后裔》、《法医秦明》都没有在电视台的黄金时段中播出过,通过独特的题材、精致的制作赢得了观众,投资方也趁此大赚一笔。
除去各家视频网站自制的网综网剧,16年流行的直播也在瓜分电视的受众。同样是解说,直播间里有各种风格,一个主播就是一个频道,观众根据自己的兴趣任意挑选,还能进行打赏互动。
相比之下,电视台千篇一律的电视剧,加长无质的广告,反复播放的所谓经典,都让人敬而远之。现在早已不是那个一群人围着一台电视机看着同一套《新闻联播》,同一套电视剧的年代了。
两难之境
内忧外患之下,电视台也在变革:增加制作经费,自己无法创新就去国外购买版权,邀请人气高的明星参与制作节目,《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一度也帮电视台扳回一城。但随着新鲜感过去,观众熟悉模式套路之后,“喜新厌旧”,继续在网络里寻找合口味的节目。
另外,和视频网站比起来,电视台的创新和实践阻力更大。曾经的辉煌成为如今的阻碍,那些标志性的节目就算稍作改动也会引起强烈的反弹,作为中国最长寿的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几乎五年都没有变化,除了增减游戏,邀请不同的明星外毫无新意。而视频网站作为一个正被开垦的“荒地”,允许各种不同的试验,同时视频网站还有电视台不能拥有的第一手数据,根据数据分析,推出网民喜欢的各种内容。《奇葩说》这样的节目,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在电视台上出现的,毕竟没有电视台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看,此外电视台的尺度和功能也不会允许《奇葩说》上星,电视台犯错试错的成本都远远高于互联网,这也禁锢了电视台的创新。
电视台的黄金时间是有限的,而视频网站则可以优胜劣汰,多面开工。另外,那些电视台买过的版权,视频网站同样也买,财大气粗的腾讯就一手打造了《拜托了冰箱》,湖南台的台柱子何炅、小鲜肉王嘉尔以及期期明星嘉宾,早就和电视综艺没有相差。
电视剧则是电视台另一大阵地,为了能够获得观众,同时在好队友“广电总局”的一剧二星的政策支持下,优质内容的价格飞速增长,热门大剧价格从300万一集到600万一集,也压得不少省级卫视都喘不过气来,甚至无力参与竞争,只等二轮再播。
然而电视台经费增加,视频网站的投资更多,不怕“烧钱”。
和电视台单纯作为播出平台不同,爱奇艺、腾讯视频和乐视等视频公司纷纷参与到电视制作,变成内容的联合投资出品、联合制作方。作为产业链的上游,视频网站不仅能够通过播放视频来获取流量,还能参与到所有相关产业开发,包括将制作的电视剧发行到卫视获利,16年的IP网剧《老九门》卖到了东方卫视上星播出。
而以上所说的变革,范围不广,仅限于排名前几的顶级卫视。其他的诸如青海卫视、陕西卫视,可以说几乎也没什么变化,更不用说那些卫视之下的地级、县级电视台了。
现在的电视台创新,遭遇下游广告收入下降,上游采购成本大涨的两难之境。难道真的会像NetflixCEO里德·哈斯廷斯说的那样:网络电视将在未来数10年内全面取代广播电视吗?
会不会被取代,这不仅仅看电视台本身,因为除了观众和广告商,电视台还有喉舌功能,这意味着广电总局不会袖手旁观。
想当初电视盒子兴起的时候,一纸政策下来,风云直播、喜马拉雅、熊猫听书等知名软件就成了非法应用,要求七大牌照商对照包括“电视机和盒子不能通过USB端口安装应用”在内的四点要求自查自纠。
这也算是好队友了。但扶还是不扶,广电总局的行动一向是暧昧有加,是它一手给电视台圈了边界,也束住了电视台的手脚。成也总菊,败也总菊。
参考资料
1、《京华时报》面临停刊,中国4000多家电视台距离死亡还有多远?
2、广电业寒冬:广告收入萎缩华娱卫视年底停播
3、2017的一个关键问题,电视台会被网络视频冲击到什么地步
(校对:陈璐)
完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
微博 @刺猬公社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投稿邮箱ciweigongshe@126.com
网站www.ciweigongshe.net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