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选问答 >

凉风细雨鳜鱼肥(立明堂桃花流水鳜鱼肥)

导读 hello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凉风细雨鳜鱼肥(立明堂桃花流水鳜鱼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hello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凉风细雨鳜鱼肥(立明堂桃花流水鳜鱼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古代瓷绘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曾经涌现出许多独具意涵的经典纹样,如鱼藻纹、婴戏纹、龙凤纹、缠枝纹等等,这些纹饰大多都具有极深的历史文化渊源,或承载着某种吉祥寓意,或寄托着某种美好期许,因而世代相传,历久弥新。在当代,如果说有哪一款原创设计堪可比肩历代经典、并且已经获得大众普遍认同的瓷绘纹饰,那一定非立明堂的“桃花鳜鱼”莫属。

公元761年,年仅29岁的唐代诗人张志和在弃官渔隐之际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年的著名诗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全词着色明丽,悠然自在,境高韵远,似一幅山水画铺陈开来,极具艺术魅力,一时唱和甚众,不仅对中国填词的历史和后世词人的风格曲调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在公元768年传到日本之后开启了日本填词历史的先河。

湖光山色,烟波浩渺,青天白鹭,岸畔桃红,春江水涨,鳜鱼肥美......这一切令人无限向往的自然美景,都需要你是那一位在轻舟之上,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父才能欣赏得到。渔父的隐逸生活,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至高理想。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渔父》和《楚辞·渔父》两首诗词中,便赋予了渔父超然旷世、洒脱自由的形象特征,成为了中国渔隐文化的源头。

数百年后,东晋著名的隐士、文学家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文中描述了一名渔父沿着溪水行船,忽遇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于是继续前行,来到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看到了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田园生活。自此以后,“桃花源”就成为了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终极理想。因此,当“桃花”“鳜鱼”“轻舟”“渔父”这些根深蒂固的美好意象以精炼优美的文字出现在张志和诗词中时,瞬间引发共鸣,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渔隐”题材的画作很多,如元代画家吴镇的《渔父图》,明代才子唐寅的《溪山渔隐图》等等,多为大开大合的写意山水画作,很难刻画到“桃花”“鳜鱼”等小细节。只有在描绘水中游鱼的“鱼藻图”中,鳜鱼才以主角身份出现,但与之搭配的多为莲叶、水草等水生植物,不见桃花。“桃花流水”的意象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的一种蜀锦上,这种名为“落花流水”的著名纹样以散落的桃花漂浮在水波纹之上,取“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诗意,风靡一时。

《明代帝后半身像》封面装裱的落花流水纹

元·佚名《鱼藻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唐寅《溪山渔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立明堂在设计纹饰时,仅撷取了“桃花”和“鳜鱼”两个元素,将桃花处理成一朵、两朵、花瓣、花蕾等不同的呈现方式,鳜鱼或一尾独行、或两尾同游,设计细节繁复求变,却又秩序井然。简洁的元素,灵活的组合,令画面可以任意延申或裁切,从而使得这款纹饰可以适应任何器型。试想如果其中加入水草、桃枝或水波纹等任一元素,再将纹饰应用在不同器型上时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并且将各种器物组成套系时,整体感和辨识度也会削弱许多。

瓷器上桃花与鳜鱼的组合是立明堂首创,鳜鱼挺立的背鳍、肥腴的身形、张嘴的细节、身上的锡斑,都是它最具特色的地方,玩家们骄傲而笃定的称它为“立明堂的鳜鱼”。桃花鳜鱼是立明堂的标识,就像LV的老花,CHANEL的山茶,MEISSEN的蓝洋葱。立明堂的“桃花鳜鱼”不仅有唐人的诗意、宋画的雅境、元瓷的古韵,还有“富贵有余”的美好寓意,同时具有中国传统纹样“有出处”“有意涵”“好口彩”等重要特征。“鳜鱼吹起桃花浪,澄江日色如春酿”,融融暖春,敬置茶席,共享闲逸......

- The End -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