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健康小林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最好的方法,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糖尿病,顾名思义就是尿里有糖,糖是甜的。在没有检测仪器的古代,中医是通过嗅觉甚至味觉来判断糖尿病的。
哪位医生最早发现了尿甜的现象?据考证,《古今录验方》年详细描述糖尿病的是隋唐时期的甄立言。他说,糖尿病人吃得多,容易口渴,喜欢喝水,尿是甜的。比国外在中国发现糖尿病的时间早一千多年。
因为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容易口渴,所以中医把糖尿病称为消渴。中国唐代名医王导是第一个治疗糖尿病的人。王导的父亲是糖尿病患者。他亲自尝了父亲的尿,发现父亲的尿不仅是甜的,而且是果味的。他为父亲的糖尿病制定了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使父亲的病情得到控制。
可见,古代诊断糖尿病有两个依据:一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二是知道尿是甜的。在古代,为了明确病人的诊断和预后,尝病人的尿液是很常见的。尝过尿液的人有时是医生,有时是下属,也有病人的孩子。
现在科技发展,现在的医生可以诊断糖尿病,可以验血,可以看自己的空腹餐后血糖。
符合以下任何条件的人都可以被诊断为糖尿病:
有“三多一少”糖尿病等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以及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其他急性代谢紊乱),一天中任何时间血糖 11.1mmol/L的人群;
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显示血糖水平11.1mmol/L持续2小时。
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中药能降血糖吗?
中药可以降血糖吗?这是很多糖尿病人的疑问。答案是肯定的,杨华晨博士说。早在《黄帝内经》年,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治疗糖尿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67岁的王女士,糖尿病15年,冠心病、高血压病史10年。6年前,双下肢麻木疼痛引发寒战,开始胰岛素治疗。刚开始胰岛素的剂量是30个单位,血糖控制的很好。近年逐渐增加到每日60单位,血糖维持在10mmol/L以上,餐后2小时血糖为15mmol/L。患者有时会出现胸闷、乏力、头晕、失眠、舌暗和舌上有瘀斑。患者不愿意增加胰岛素。杨医生诊断王女士为“瘀血阻络”,用生黄芪、生地、郁金、当归等。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服用一个月后,王女士上述症状明显好转。空腹血糖7mmol/L,午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胰岛素的剂量减少到每天45单位。服用汤剂3个月后,血糖基本达标,病情稳定。
杨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一些长期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治疗后,或有慢性并发症的患者中,运用活血化瘀法往往可以减少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的用量,但病情仍得到满意的控制。
中医降血糖不局限于一个方子,一种方法。中医常根据年龄、体质、症状、并发症、舌脉等综合分析,辨别脏腑(肺、脾胃、肝肾)的阴阳虚实,补虚泻实,调理气血阴阳。虽然不直接降血糖,但最后还是起到了降血糖的作用,这就是中医的奇妙之处。
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与西药相比,中药降糖速度较慢。而中医的优势在于整体调理,注重患者个体差异,调和人体器官,平衡阴阳
黄芪:黄芪多糖可以双向调节血糖。临床上常用黄芪配合生地黄、玄参、麦冬等滋阴药物治疗糖尿病。
黄精: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地黄(包括生地黄和熟地黄):能降低血糖,改善血脂异常。临床应用于糖尿病时,生地黄常与天冬、枸杞子配伍。
人参:人参多糖有降血糖作用。人参还能增强胰岛素对糖代谢的作用。对于轻度糖尿病,人参可与生地黄合用,人参每日用量为3-9g。
山药:能显著降低实验小鼠的血糖,能明显对抗血糖的上升。
麦冬:能降低血糖,促进胰岛细胞恢复,增加肝糖原。
葛根、枸杞子、山茱萸、茯苓、玉竹、桑叶、桑白皮、桑椹等。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适应症
1.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5.6-7.0mmol/L,餐后血糖7.8-11.1 mmol/L;2.新发现的型糖尿病,空腹血糖低于10 mmol/L;
3.糖尿病并发血管、神经、肾脏、眼睛等慢性并发症;
4.糖尿病并发失眠、抑郁;
5.II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药物失败或高胰岛素血症;
6.糖尿病足疾病。
中医的优势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个体化治疗是关键。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杨医生说,如果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患者容易患肾病、冠心病、眼病和糖尿病足。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上,中医药有独特的优势,治疗方法因人而异,完全是个体化的。
上周,杨医生接诊了两位糖尿病患者,一位肥胖,一位消瘦。血糖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根据中医辨证和体质辨证理论,“胖人多痰湿”,“瘦人多虚”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经历了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疗效确切。中医药综合调节,辨证灵活、因人制宜、整体双向调节患者的身体状况,使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脏腑功能虚弱恢复,机体代谢紊乱得到纠正。中医在进行个体化治疗时常辨疾病、辨体质、辨症候,分清糖尿病的前期、糖尿病期、并发症期的不同阶段;把体质分为肝郁、痰湿、血瘀、气虚、阴虚型等;把症候分成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结合糖尿病病人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血压、血脂、肝肾功能以及生活习惯、是否有并发症,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制定出个体化、切实可行、科学的治疗方案。
健康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第一步
“今年把健康饮食作为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充分说明了饮食在糖尿病防治中的重要性。”杨辰华博士说。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今,人们在饮食上过多摄入热量和高营养,加上“进门有电梯,出门就打的”的生活方式,运动越来越少,令到糖尿病患者不断上升。糖尿病与饮食息息相关,饮食直接影响血糖、病情,如果患者毫不忌口,会导致血糖忽高忽低,使药物疗效越来越差,加速并发症的发生。
很多人会认为糖尿病是“糖”惹的祸,健康饮食只需不吃“糖”即可。实际上,“糖”仅仅是糖尿病饮食中的一个因素,不是全部,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
食物多样化 谷薯是基础
任何一种食物无法含有所有营养素,只有通过多种食物混合才能达到营养齐全。食物品种多样化是获得全面营养的必要条件,应做到:主食粗细粮搭配;副食荤素食搭配; 勿挑食,勿偏食,每日应摄入四大类食品:谷薯类、菜果类、肉、蛋类和油脂类。
坚持定时定量进餐 提倡少食多餐
少量多餐既能保证营养充足,又可减轻胰腺负担。建议每日至少3餐,注射胰岛素者4~5餐为宜,可预防低血糖发生;定时定量进餐,与药物作用、运动时间保持一致。
适量增加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也是多糖,由于其在胃肠道不能被消化吸收 不产生热量。膳食纤维可分为可溶性纤维:燕麦、荞麦、水果中果胶、海藻中的藻胶及魔芋制品等人工提取物;不溶性纤维:谷物的表皮、水果的皮核、蔬菜的茎 叶、玉米面等。膳食纤维的功效:延缓血糖、血脂吸收、保持大便畅通并减少饥饿感。应增加每日膳食纤维的摄入:每日25-30g。
多饮水
水可以稀释血糖和血黏稠度,溶解多种营养物质,使其易于吸收利用;有助于排便、“清洗”泌尿道,使含氮废物排出。由于血糖浓度过高,迫使身体增加尿量以排泄过多的糖分,而尿排得多,身体丢失水分也多,才不得不多喝水,这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如果肾脏、心脏没有疾病,也不存在水肿的话,糖尿病患者应多饮水,每日保证6~8 杯水(1500~2000毫升)。
警惕看不见的脂肪
过多摄入脂肪会增加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使血糖升高。脂肪摄入不易产生饱腹感,因此常容易超量食用,特别是一些看不见的脂肪,比如禽、鱼、奶制品、蛋中以及坚果类食物,如花生、瓜子、核桃、芝麻酱以及油炸食品、汉堡包,都含有脂肪。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